
在“水蜜桃之乡”,“露天市场”如何打通成为助农兴商的“最后一百米”?在南京西路商圈,“驻点执法专班”又如何为“路易号”巨轮按下项目落地的快进键?昨天下午,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研究会在静安大宁会议中心举办了第九届城管论坛。作为上海市社联第十九届(2025)学会学术活动月的分论坛,本届论坛聚焦“城市管理与优化营商环境”主题,邀请各区、街镇城管“主官”、专家学者等展开头脑风暴,探寻城市管理赋能营商环境的“上海样本”。

从破解桃农设摊难题到全域治理
浦东新区大团镇是“水蜜桃之乡”,每年7至8月是水蜜桃销售的旺季。然而在大川公路、东大公路路口,桃农自发形成的“露天市场”一度成了治理痛点。桃农们凌晨两三点就聚集于此,高峰时数十个摊位占据半幅路面,不仅造成交通拥堵、垃圾遍地,甚至引发多起剐蹭事故。周边企业更是苦不堪言,物流车辆进出受阻,客户到访体验大打折扣。

为此,大团镇牵头构建起了一套“党建引领、网格联动、疏堵结合、服务赋能”的治理体系。“我们成立了由城管、公安、交警、精细办、属地村委组成的联合整治小组,依托南汇水蜜桃分拣中心建设核心疏导点,配套20个集装箱房,引入50余户桃农入驻,解决规模化交易需求。在赵桥村、果园村等桃农集中区域增设4个小型疏导点,解决散户‘运输远、成本高’的难题。”浦东新区大团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季良东介绍,通过技术赋能,大团镇还将5个疏导点纳入实时监控,实现“问题发现-派单-处置-反馈”闭环管理,并推行“摊主自治+网格监督+执法巡查”模式。
通过这些举措,“露天市场”彻底消失,道路通行效率提升60%,周边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5%,12345热线相关投诉同比下降70%。南汇水蜜桃的品牌形象也因规范经营得到提升,今年旺季销售额同比增长22%,实现了“桃农增收、企业减负、市容提质”的多重效益。
中心城区市集带来显著客流增长
今年夏天,路易威登的“路易号”巨轮“驶”入静安南京西路商圈,迅速成为沪上热门的时尚打卡地。为确保这个“全球唯一”项目的顺利落地,静安城管打破常规,创新实施“立项前预服务、建设中零干扰、运营后强保障”的全链条管理模式。

静安区城管执法局局长简军介绍:“在立项阶段,我们主动提供合规清单与风险提示;建设过程中,推行‘监管不见面、服务不放松’,现场检查频次同比下降80%,并同步开通‘问题直通车’,确保2小时内响应解决;运营后,我们还组建了由区局机动中队和街道综合执法队构成的驻点执法专班,保障周边市容秩序。”在这一模式护航下,静安吴江路-丰盛里夜间经济集聚区被点亮,串联起“路易号”、张园、茂名北路等优质资源,夜间消费额同比大幅增长50.4%。
城市管理精细化手段让市集营业额得到明显增长的,还有黄浦区的“外滩枫径市集”和“新天地碰头市集”。黄浦区城管执法局副局长陈金宏介绍,外滩枫径市集从2023年9月到2025年8月共举办了76期,平均每期同比带来12%客流增长及26%的营业额增长,其中2024年11月的外滩潮基基嘉年华和2025年3月的面包节带来的客流增长最高,分别环比同月其他周末提升171%和255%。

“双赢背后,是城市规范设摊带来的改变。”陈金宏说,为从源头上给依法设摊提供制度保障,黄浦区发布了《黄浦区临时设摊实施意见》,首次定义了城市管理执法视域下的两种设摊类别:临时集中设摊和临时零星设摊。规范的设摊活动在填补商业布局空白的同时,也拓展了城市公共空间,增添了烟火气。
总结一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
今年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发布8.0版行动方案,强调“建设活力街区”,提出“鼓励街镇在监管创新、交通管理、商户和居民协调等方面探索创新,有序发展集市活动、户外餐饮、夜间经济等业态,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和经营主体负担,激活城市烟火气。优化对特色集市、外摆位、疏导点、管控点等街面环境治理,科学制定执法检查方案,调整监管模式和检查频次。”
市城管执法研究会迅速响应,制定“城市管理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工作方案。从今年3月起,通过实地走访、专题访谈、网上跟踪等形式,掌握了一大批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表现亮眼、卓有成效、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样板。

论坛上,奉贤区城管执法局副局长李伟结合沿街商铺码应用场景优化营商环境分享了“奉贤经验”,上海宗保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璞从第三方辅助力量的角度分享了擦亮城市管理的故事,上海社科院法学所教授彭辉则解读了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可行性路径。
市城管执法研究会会长恽奇伟指出,市城管执法研究会成立十年来,已举办了九届城管论坛,充分展现了论坛的智库作用。今后城管执法研究会将继续秉持“以学促研、以研促新、以行促果”的理念,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