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由上海科学家原创,兼具耐旱、低碳、高产、优质等诸多优良特性的绿色超级稻,有望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破解耕地资源和环境资源双重制约,确保粮食安全稳产高产的突破口。
文汇报 张懿/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在上海浦东,农业部门正尝试在复垦的低品质耕地上种植这种“特别能战斗”的节水抗旱稻。试种结果显示,在灌溉条件不佳、原本很难种植水稻的“边角料”土地上,这种稻的亩产高达600公斤以上,甚至超过了浦东全区水稻的平均亩产水平。
日前,记者来到浦东川沙新镇吴店村的一片稻田。秋日的阳光下,挂着饱满稻穗的禾秆随风摇曳,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展现出迷人的“丰收金”。当地人告诉记者,这片土地本是一处厂房,拆迁后曾撂荒多年,去年开始复垦。由于“先天不足”,这里不仅不具备水田的灌溉条件,耕作层的厚度也只有20到30厘米,甚至还夹杂着不少石块和建筑废弃物,保水保肥能力很差。
让撂荒地“完美转身”的关键,是今年这里引入了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牵头选育的节水抗旱稻品种“沪旱61”。整个生育期内,这片稻田采用了非淹水栽培模式,哪怕遭遇罕见的高温长夏,但全程只浇了4次水,其他全靠天然降水。
最终,稻田的收成让当地人直呼“想不到”。据现场实割测产,其平均亩产达到608.8公斤,超过浦东新区的平均水平。同时,米质也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文汇报 张懿/摄
“沪旱61”的成功种植,为上海乃至更多地区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拓展水稻种植空间、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新路径。以上海为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市郊不断推进土地功能转换,不少原本的点状撂荒地通过复垦成为了新增耕地。仅在浦东,这类“边际土地”总量就超过万亩。如果不能有效利用、稳产高产,势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影响上海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安全稳产任务。
从这个角度出发,节水抗旱稻的科学选育和成功种植,其意义超出了一般的农业新品种应用。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陆峥嵘表示,上海农业的核心就是科技,要更多依靠一流农业创新成果,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战略,有力服务粮食生产,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未来,上海要加快建设世界级节水抗旱稻创新中心,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介绍,节水抗旱稻兼具优良水稻的高产优质特性和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其最大优势就是在整个生育期内无须育秧、不用淹水。这一方面使其能在旱地、坡地等灌溉条件较差的“边际土地”上方便种植,而且由于避免了大水漫灌,改变了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使得粮食的扩面增产能以更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式推进。
据测算,不用淹水的节水抗旱稻比一般水稻节水50%以上,化肥用量也显著减少,进而大幅降低因灌溉水渗透或外溢造成的面源污染风险。
更值得一提的是,节水抗旱稻有望实现水稻增产和减少碳排放的双赢。传统水稻种植时,长期淹水形成的缺氧环境特别适合一种产甲烷古菌的生长,而甲烷作为温室气体,在百年尺度上的增温潜力约是二氧化碳的30倍,因此水稻一直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由于节水抗旱稻避免了淹水,极大抑制了产甲烷古菌的生长,与传统种植方法相比,其甲烷排放量可减少97%。
罗利军告诉记者,今年6月,浙江嘉兴一片种植了节水抗旱稻的千亩试验田,将产生的400多吨碳减排额度,以每吨72元的价格出售给一家企业,完成了国内第一笔节水抗旱稻碳交易,折合每亩碳收益约30元。这意味着,节水抗旱稻可以成为农业绿色转型、水稻扩面增产的突破口,还具备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完美融合的潜力。
目前,市农科院、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等编制的节水抗旱稻减排方法学已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发展机制(CDM)正式采纳。未来,节水抗旱稻有望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为全球水稻生产的低碳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