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一年一度重阳节,2025年上海人均期望寿命已达84.11岁,近日由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老年健康创新与发展论坛上传出消息:老年患者长期以来因为合并多种综合征,面临诊断难、就医“绕”的尴尬境遇。作为全市第一家独立设置的老年医学中心,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自去年起试点“多病共治”门诊,大幅省去患者往返奔波之苦,由此为老年人就诊形成全新模式。
“多病共治”门诊是如何实行的?现实操作中还遇到哪些问题?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对此进行采访。
老年人问诊症状交织难诊断
相比其他人群,老年患者就诊有一些独有的特点。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常务副院长孙湛说: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疾病的反应不明显、不典型,常常出现多病共存、病情复杂的状况,有的患者疾病表现相互交织、沟通又不很顺畅。此外,临床上老年人难以理解医学术语,由此造成主诉不清、或与医嘱接收偏差,表现在患者体验则是迷茫不安,导致诊断更加复杂、经济和时间成本都很多。
如何突破“单病种”门诊布局,探索一种全新的、适应老年人就诊的模式?国际成熟经验可见,通过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采用“多病共治”方式,可为患者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诊疗服务,同时也可以对疑难病、少见病等复杂病例组织进行多学科会诊。
作为市委市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建立的一家三级综合性医院,位于闵行区春申路的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自去年探索集纳多种组合实现“多病共治”,即“一个门诊可以看多种慢病”。新门诊开设一年有余,已顺利进行多学科诊治10余场,每次接诊患者3至5名,为不少反复就诊“摸不到头脑”的老年人解了心结。
“多病共治”可一次性解难题
67岁的徐阿姨从“多病共治”门诊中深深获益。阿姨患有肺血栓栓塞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多种疾病,早年还做过胆囊切除手术,近年又出现手抖、胸闷、记忆力减退、幻听幻视等症状,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她和老伴多年四处奔走于上海各家医院,苦不堪言,“要么是需要看的科室太多,要么是找不到病根,最终都是不了了之。反复看了七年了,我们都快没有信心了。”
直至阿姨经家庭医生转诊,来到“多病共治”门诊。专家提前对徐阿姨病情有所了解,呼吸内科胡洁主任医师、神经内科彭伟锋主任医师、心理医学科陈华主任医师、心内科刘华副主任医师、全科医学科杨华副主任医师及药剂科左成淳主管药师共同为徐阿姨一人看诊。经过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各科专家基于各自专业领域丰富经验,共同为徐阿姨量身定制了一套详尽且科学的诊疗方案,方案既考虑了多学科用药的合理配伍,还预想到未来的康复与预防工作,同时与家庭医生沟通,配合徐阿姨的后续防治。
记者了解到,目前“多病共治”门诊固定出诊的科室有康复医学科、药剂科、营养科、心理医学科;按需出诊的科室有全科医学科、老年病科、神经内科、心内科等。日常诊疗范围涉及慢病治疗、综合康复、用药指导、营养指导、功能衰退、心理评估等。
普及推广需要更多配套
其实,多病共存在老年人群中并不少见。我国一项在28个省份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多病共存患病率为43.6%,女性高于男性。另一项在北京市多个社区的研究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为57.0%,患有三种及以上者为29.1%。这意味着“多病共治”门诊有很大需求量。
怎样让“多病共治”门诊更加可及、持续推广?记者了解到,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正在探索社区联合模式,由闵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把好“第一关”,有需要的患者经家庭医生初诊后,转诊挂“多病共治”门诊。“这种模式得以让多病共治门诊专家提前了解患者整体情况,同时明确方案和诊断后,下沉到社区也可由家庭医生随访管理、上下联动,帮助患者实现最好疗效。”孙湛说。
新尝试催生新变化之时,也带来一些新思考。记者获悉,目前开设的“多病共治”门诊单次收费200元左右,动用的专家资源却很多,相关专家建议,未来应配套相应的支付方式,例如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或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方可为这种新型高效诊疗模式留出更多发展空间。此外,借力数字健康技术,多利用电子健康档案、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能帮助医生快速整合患者信息、识别药物冲突,高效普及优化推荐方案,以此让更多老年群体能从中获益。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