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亮相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的“阈限之外——当代水墨高峰班作品展(Ⅱ)”,不仅是一次高水准的教学成果验收,更是一次面向公众的、具有学术野心的群体宣言。它清晰地表明:水墨的现代化进程远未完结,而是在新一代艺术家的手中,变得更加复杂、精微和开放。
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承办的这次展览,由水墨革新泰斗刘国松出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与文物保护学院执行院长石墨担任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林明杰担任学术主持,是继首期高峰班成功举办后的延续与深化。展览汇集来自中国内地、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的15位成熟艺术家,聚焦董慧、徐鸿延、朱汉云、曾国明、吴珮华、丁国红、黄迪华、江心静、游梅珍、徐懿俐、康雁屏、徐源凯、江玉庭、刘庆伦、关媄穗15位艺术家在当代水墨领域的最新探索成果,鼓励观众走出对水墨艺术的刻板印象,亲身感受其在当代语境下磅礴不息的生命力。

展览名称“阈限之外”,援引人类学中“阈限”这一临界概念,精准捕捉了当代水墨艺术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媒介与观念之间的过渡状态与生成可能。“‘阈限’不是一个困境,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之间地带’。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探讨水墨如何在这一地带中,构建自身独立的当代话语体系。”策展人石墨说。
艺术家们在继承刘国松倡导的“实验精神”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至综合材料、AI影像、空间装置等跨媒介领域,展现水墨在当代语境中的新感知与新形态。此次参展的15位艺术家,均是已有成熟建树的创作者。他们的作品清晰地呈现出两条交互的学术路径。

一是在创作中将实验精神加以当代深化。这指的是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刘国松时代的“撕纸筋”“水拓”等物理性技法实验,而是将实验场域拓展至综合材料、空间装置乃至数字媒介。
例如,关媄穗在作品中将AI生成的动态影像与水墨日本云流纸相结合,探讨虚拟与现实交织下的新山水意象。丁国红的《金缮计划之冰裂山水B06》以传统“金缮”工艺为灵感,在纸本上构建出如冰裂般的山水结构,赋予破损与修复以美学与哲学的双重意味。董慧在《母亲的爱》中,突破性地使用瑞典顶级牛皮革为载体,让水墨的浸润与皮革的肌理产生对话,拓展了水墨的物质边界。

二是在创作中进行文化身份的反思与重构。艺术家们多元的地域背景为其创作注入天然的跨文化比较视野。他们的工作既是对中国传统水墨基因的深入追溯,也是在个人生命经验与全球化图景下,对“水墨为何”的重新发问。
例如,康雁屏的《不周山》以水墨重构上古神话,融合了东方神话叙事与当代绘画构成。江心静的《临界之潮之一》运用水墨设色,捕捉了水体在固态与液态、真实与倒影之间的临界状态,充满动感与哲思。吴珮华的《家在湖边白石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家园景致,在传统山水构图里寄托了深厚的个人情感与地域记忆。

作为展览的主办方,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一直致力于推动当代水墨的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本次高峰班并非传统的技能传授,而是一个汇聚顶尖艺术家、策展人与学者的高端学术对话平台。学员们通过为期数月的研讨、创作与交流,在导师团队的引领下,完成了一次从方法论到观念的系统性梳理与升华。展览开幕当天,所有参展艺术家被特聘为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他们将持续参与学院未来的学术建设。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9日,让人们通过众多展品,窥见一条中国自主性艺术话语从开创、继承到创新的完整脉络,并共同展望其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