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比自己分别小17岁和12岁的黄友政、王楚钦身边,身为“领头大哥”的马龙却笑着摆摆手:“现在,是他们带着我。”六战全运,这是他的收官之战,亦是最特别的一战。昨晚,当他亮相澳门银河综艺馆时,一招一式间依旧透着20年前初登赛场的少年意气,劲头十足。
若问世间是否存在“完美型人格”,国乒球迷的答案一定是:马龙。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摄
乒乓球赛场上,北京队已斩获一枚男团青年组金牌——后辈接过前辈的旗帜,在这片舞台上加速成长。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北京乒乓在他带领下的传承时,马龙诚恳回应:“首先肯定是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在这片场地证明了实力,这都是他们拼出来的。”话音未落,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首届全运会。
2005年,还不满17岁的马龙第一次踏上全运会赛场。彼时被媒体称作“鞍山小马”的他,跟在前辈身后虚心成长,收获两枚铜牌。男单半决赛对阵王励勤,七局鏖战至最后一分,最终以3比4憾负,虽败犹荣;季军战面对马琳,他顶住压力以4比2拿下胜利,站上领奖台接过铜牌的那一刻,少年天才的锋芒展露无遗。
“我小时候就是被大运动员带着成长的。”话锋一转,马龙又说:“但竞技体育里没有真正的‘谁带着谁’,更重要的是个人实力。看上去我年龄大,其实是他俩在带着我往前走。”说着,他的目光投向身边两位后辈,黄友政和王楚钦听了,都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在马龙身边,王楚钦的成长格外引人注目。从12岁坐在看台上观看马龙比赛,到15岁爆冷战胜马龙跻身国家一队,再到如今与偶像并肩作战,王楚钦的成长轨迹,本身代表着国乒精神代代相传。他曾在采访中直言:“有龙队在身边,打比赛会特别踏实,遇到难题时看他一眼,就知道该怎么调整了。”
如今身兼中国乒协副主席的马龙认为,北京队的旗帜已经交到年轻人手中,自己此次重返赛场,反而需要队友多多“提携”。他坦言自己其实很紧张:“毕竟离开赛场挺久了,全运会四年一届关注度高,大家都格外重视。”上场前,他还特意和搭档黄友政打气:“希望我们开场就能快速调动状态,尽快投入比赛。”

相较于以往的全运会备战,这一届对马龙而言难度最大。他坦言:“以前的训练更系统,技术、身体状态都处在峰值,而现在,竞技体育拼的主要是备战质量,这方面我稍显不足,就换了一种方式备战。”岁月催人老,但时间留给马龙的,除了伤病,更有刻在骨子里的坚韧。训练中循序渐进、严防伤病,比赛中更多依赖经验与智慧——这正是“六边形战士”的底色。
澳门对马龙而言,格外亲切,他已数不清多少次在这里挥拍上阵。2024 年国际乒联单打世界杯,他与林高远在这片赛场的决赛中相遇,在落后局面下以4比3逆转取胜,夺得个人第三座世界杯男单冠军。再往前追溯,是在塔石体育馆的赛事记忆:“那时候在塔石,观众席总是坐得满满当当。现在来到更大的银河综艺馆,依旧有这么多球迷慕名而来。”马龙点赞:“澳门的观众是真的喜欢乒乓球、认可乒乓球,希望我们的比赛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因为感冒,马龙的嗓子有些沙哑,但他依旧耐心地诉说着这份对乒乓球、对球迷的真心。难怪球迷会毫不犹豫地赋予他“完美型人格”的赞誉。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